索引
德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者与自由职业者。所有企业中约99.4%都属于所谓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指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约有55%的雇员效力于这样的中小企业。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由所有人经营,也就是说,资本的多数和企业领导集于一身。这些企业通常都是代代相传。中小企业的强项包括,能迅速推出具有市场能力的产品、定位国际化、专业化程度高以及成功占领细分市场领域的能力。恰恰是这些特征,使许多来自德国的中小企业成为了它们领域里的世界市场领头羊。
企业自己的研发投入在2021年增加到了758亿欧元。汽车制造业投入了其中的大部分资金。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大致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之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国家认可的约330种培训职业中的某一职业。这种进入职业生活的方式有别于在许多国家都很普及的纯粹的学校式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为两年到三年半。同时,企业提供的培训得到了跨企业课程和额外培训内容的支持。培训的费用由向学徒支付报酬的企业以及承担职业学校经费的国家来承担。德国每年约有50万青少年在双元制体系的框架里签订新的培训合同。在德国,得益于双元制职业培训,无职业或无培训位置的年轻人的比例相对较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此外,职业培训是一条通往职业生涯的途径,它可以通过继续教育获取师傅证书。另一条的培训途径是,经过在职的进修能最终获取一所高校的硕士毕业证书。
→ bibb.de
欧元是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继美元之后第二大重要货币。位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EZB)和各国中央银行共同承担欧元的货币政策责任。在27个欧盟国家中,有20个国家把欧元作为官方货币。欧元早在1999年初起就已经成为账面货币,2002年1月1日在“欧元区”,也包括德国,开始作为现金流通。
联邦总理是联邦政府内惟一的民选职位。宪法赋予总理独自选定部长作为最重要政治部门领导的权力。总理还确定联邦各部的数量及其职责范围。他拥有制定纲领方针的职权,该纲领方针说明总理的权力,即有效规定政府工作的重点。凭借这些权限,联邦总理就拥有了可与总统民主政体下总统的政府权力相当的领导手段。
1949年拟定基本法的议会委员会把英国首相作为联邦总理的样板,前者拥有的权力手段与联邦总理完全相同,可实际上联邦总理的权力远逊于英国首相。在英国的议会政体中,一直是一党执政,因为英国的多数选举制有利于力量最强的政党。而在联邦议院中,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政党会独占多数,所以总理选举通常都需要一个政党联盟。意欲共同执政的政党在选举总理之前详细磋商,磋商细节涉及各部在政党之间的分配,保留哪些部以及新设哪些部等等。执政联合中的强势政党有权推选联邦总理。另外,执政党还要就未来几年的实施规划进行磋商,这些执政联合之间的谈判结果写入联合执政协议。只有经过上述步骤之后,才进行总理选举工作。执政党派间的磋商为联邦政府的决策做准备,并伴随决策的整个过程。如果在新一届议会选举之前执政党派间的政治共同性不复存在的话,那么就将罢免总理。
通过建设性不信任投票罢免总理,同时必须选举出一位新总理。议会的这一不信任议案迫使议会内的党派在罢免总理之前必须组建一个新的、有工作能力的多数派政府。历史上,只有两次罢免总理的尝试,其中,只有1982年那次获得了成功:当时的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社民党)遭遇不信任,同时赫尔穆特·科尔(基民盟)当选新一任总理。但联邦总理也可以随时在联邦议院中提出信任问题,以便检验他是否继续得到执政党派的无条件支持。如果总理输掉了信任投票,也就是政府多数派中有部分人偏离总理,那么就由联邦总统决定是否解散议会并重新举行选举。联邦总统也可以要求议会中的党派尝试组织一个新政府。
在联邦共和国的历史上,信任投票没有一次是真正失败的,但曾有过三次有计划的失败:执政党的议员或各部部长在投票时弃权,以达到解散政府的目的(三次分别为1972年、1982年和2005年)。采取这个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提前重新举行联邦议院选举,按照宪法的规定,不这样做就无法提前选举。不过,这种做法必须得到联邦总统的首肯,而且在司法上也并非毫无争议。
联邦总理和各联邦部部长组成联邦政府,即内阁。除了总理的大政方针制定权以外,还有“职责范围”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各部部长在这些方针范围内独立领导他们的业务部门;同时还有“合议”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联邦政府以多数决议方式来裁决有争议的问题。联邦总理负责日常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