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的科学

全球化也改变了德国的学术面貌,知识和学者的联网能力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德国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明确的立场。目前,德国超过一半的学术出版物是由研究人员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撰写的。根据《2019年学术的全球开放》(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19)报告的数据,在399所高校中有47500名学者和艺术工作者拥有外国国籍,其中有3250名教授。2007年以来,外国员工的人数增长了91%。目前,国际学者在全部学术人员中占12%。最近出台的对非欧盟国家学者的简化签证程序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在外国学术人员中,来自西欧的占36%,成为最大群体,居第二位的是来自亚太地区的,占18%。最主要的来源国是意大利、中国、奥地利和印度。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欢迎中心,以帮助国际学者更好地起步。研究人员的短期停留也会带来好处,因为他们回国后,往往成为进一步合作的重要网络伙伴。
在非高校机构的极佳科研机会
许多外国科学家前来德国,是被卓越的研究基础设施所吸引 -- 包括可以使用一些全球独一无二的大型研究设备进行工作的机会。2017年,有大约1.8万名受雇的外国学者在四个最大的非高校研究机构 --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亥姆霍兹协会、莱布尼兹协会和弗劳恩霍夫协会 -- 从事科研工作。他们占到这四个机构中所有研究人员的25%。此外,2017年,有约3.3万名外国客座研究人员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等资助组织的支持。洪堡教席的奖金由洪堡基金会颁发,总额500万欧元,是德国最丰厚的研究奖金。
德国希望扩大和深化国际科学合作,同时也把它提上一个新的质量层次。2017年通过的联邦政府旨在促进教育、科学与研究国际化的新战略也为此打下基础。
高要求的国际化战略新方向
国际化战略是对日益进展的全球化、数字化、欧洲研究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成熟的学术区位之外出现的新的全球创新中心所做出的反应。其中心点是在国际联网、职业教育的全球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伙伴关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等各方面的跨国努力。在加强德国作为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的学习与研究区位方面,欧洲研究空间(EFR)的深化起到一个特殊的作用。